这幅故宫珍藏只画了三个驼背,却引人深思1510
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《三驼图》,是一幅极有意思的画。 初看哈哈大笑,再细看知晓它的背景后却陷入深思。 ▲明 《三驼图》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描绘的是三个行走着的驼背老人。 前边一个提盒持杖,正回首而顾,中间一个拱手向前,似在问候,最后一个紧紧跟来,拍手大笑。 三人虽谦恭低调,相互顾盼,但却个性张扬,栩栩如生。三驼肉团团站立呈倒品字形,与上部的题诗相映生辉。 画家惜墨如金,不借助任何背景的勾勒,五百年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刁难,真乃上品也。 ▲画家半体字落款“李士达”,这个不是字掉了一半,是他真习惯只写左边一大半字体。 从左下角落款获悉,画家名叫李士达,不是大咖仇英、文征明之辈,只是一个草根画家,关于他的史料记载也不多。 画家肖像 李士达, 字通甫,号仰槐,江苏苏州人,明万历二年(1574)进士。工画人物、山水,曾经论述画有五美:“苍、逸、奇、远、韵。” 又有五恶:“嫩、板、刻、生、痴。”擅用洗练简洁的线描给人物造型、勾勒衣纹,人物须发笔墨圆润,可见其深厚的绘画功力。 《三驼图》中人物排列成稳定的三角结构,氛围紧凑,虽然没有背景衬托,却耐人寻味。 李士达的成功,是明代商品经济的产物。市民阶层强大了,他们更愿意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展现生活中丑恶,这为《三驼图》的出现提供了土壤。 《三驼图》的上端留了大片的空白,有明代画家、藏书家的题诗三首: 题诗一 钱允治题诗 张驼提盒去探亲,李驼遇见问缘因; 赵驼拍手哈哈笑,世上原来无直人。 (钱允治) 三首题诗中,钱允治是题诗的第一人。 他是明代书画大腕文徵明的高足钱谷之子。前三句还原了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乡里乡亲寒暄的场景,而最后一句迅速拔高诗的定位,一针见血,点明了此幅图的讽世主题。 ▲提篮的张驼 ▲拱手问候的李驼 ▲拍手大笑的赵驼 “世上原来无直人”,出自《增广闲文》,原句为“山中有直树,世上无直人。”意思是:世界上长得笔直的树木多得是,可是正直的人、没有心计的人却是很少有的。 人人都是驼背,旨在讽刺什么?我们得结合历史背景来理解,请注意角落里的时间信息。 ▲款文:万历丁巳冬写 “万历丁巳冬”也就是明万历四十五年(1617年)冬,正处于明末的万历朝商品经济蓬勃发展,绘画行业也得此沾染变得世俗化:有人靠卖画发了财,有人靠剽窃致了富,趋炎附势的风气盛行…… 于是,点头哈腰的人多了,刚正不阿的人少了,这激起了画家的诘问:“究竟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?天底下竟没有一个挺直腰杆做人的?” 便将民间歌谣形之于画图,通俗而又诙谐地讽刺了当下。 题诗二 陆士仁题诗 为怜同病转相亲,一笑风前薄世因。 莫道此翁无傲骨,素心清澈胜他人。 (陆士仁) 居中是陆士仁的诗,他字文近,苏州人,为文徵明学生陆师道之子,曾补博士弟子员,善画山水。 他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敢发“杂音”:驼背仅是生理残疾,但他们的傲骨仍在,其心灵也比“他人”清纯,陆老人家教导我们说,一定要透过现象去寻求本质。他认为驼背人善良正直,较之那些体格健全、却一身软骨的家伙,不可同日而语。 题诗三 文谦光题诗 形模相肖更相亲,会聚三驼似有因。 却羡渊明归思早,世涂只见折腰人。 (文谦光) 左上是文谦光的诗,文先生字去盈,也是苏州人,善长书法,行楷有晋唐风骨。他引用陶渊明愤恨世俗而辞官归隐的典故,明确地指出“腰板倍儿挺的好人”全都上山下乡去了,他们去山乡采东菊,见南山去了。城里的人,心理性格都有缺陷,坏得很。 画家画得好,三位诗人立意也好,静思后还会觉得三首诗的内涵不尽相同。要是《三驼图》有画没诗,能否传到现在都是个问题。 画与诗的珠联壁合如锦上添花,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惊奇。 若让李士达自题诗一首,不知会如何下笔。也许他会莞尔一笑:“嘻!尔等见仁见智,各引一端,正合吾意也”。 温馨提示:本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所有,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,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,敬请原作者谅解!旨在传播收藏资讯,不作商业用途,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,请告知我们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删除;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,我们崇尚分享。由于艺术品收藏潜力巨大,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赝品,如有鉴赏交易等需求可以点击二维码或电话咨询 15347318609 !
文章分类:
新闻动态
|